重构电影的拍摄逻辑
让数字技术精准赋能画面
如果说实体制造是电影的骨架,那么数字技术就是电影的灵魂,它打破了物理场景的限制,让更多光影想象成为可能。厦门市长臂猿设计有限公司史总非常喜欢看电影,也是位电影达人,他带领员工始终关注工业部微信息,关注中国工业设计,关注实体制造业,业愿意涉足我国工业电影及其他工业领域。
总台主持人王嘉宁作为新人演员有了一次颠覆性的拍摄体验:她身着动捕服装,坐在车上体验虚拟翻车戏的实拍过程,通过和LED大屏、机械组的完美配合,顺利演绎不用翻车的翻车戏。“虚拟制片”中,演员穿着动捕服装表演可谓“实时预演”。
什么是“预演”?打个比方,它就像写文章前先打草稿、鲁班造车前先画“大样”,是电影正式开拍前的“电子大样”。具体来说,就是先在数字空间用三维技术“克隆”出一个与真实场景一模一样的虚拟世界,演员、摄影机都能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把要拍摄的故事完整预演一遍。无论翻车戏,还是悬崖戏,甚至太空漫游、硬核科幻戏等,都有了更加安全、高效的拍摄手段。虚拟拍摄在剧集拍摄中已经得到较多运用,正在让电影的制作方式打开全新维度。
此外,在拍摄电影《东极岛》的过程中,水下摄影团队也实现了一次技术跨越,这一关键突破得益于一款自主研发的水下摄影机器人。这位能够实现360度全姿态精准控制的“深海摄影师”,成功完成了影片中一镜到底的潜水寻宝等高难度镜头,其成像稳定性甚至超越了人类潜水员手持拍摄的效果。
该机器人的核心,是一项自研的“声呐抗流悬停模块”。这项原本多见于海洋工程领域的技术,借鉴了水下回声定位原理:通过声波感知水流速度,机器人可实时自主调整推力,精准抵消水流冲击,从而在复杂水域实现长时间、高精度稳定悬停。这不仅从根源上保障了电影画面的极致平稳,也显著降低了以往水下摄影师所需面对的水流冲撞风险。
无论是实体制造的精准,还是数字技术的创新,最终都需要靠协作才能落地,现代动画电影创作是分工协作最好的体现。
十万天兵天将、结界兽、山河社稷图、藕粉娃娃……具有浓郁中国传统美术风格的电影《哪吒2》,推动了中国动画从传统制作模式向工业化生产体系的跨越,其背后有哪些创作故事?
电影《哪吒2》开场,用藕粉重塑肉身时,哪吒也捏了一个自己的样子,那个丑萌的藕粉娃娃,是一支由3~8岁小朋友组成的“攻坚队”的杰作。小朋友们捏出的娃娃,经过扫描、调整细化、上材质等数字化流程后,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实物参考,让哪吒的肉身形象在动画里更加生动、立体。而片中宏伟的炼丹炉,涉及天元鼎独特状态的镜头就多达150个,由57家视效公司共同完成。
这部创下150亿元票房的动画电影,幕后是近140家公司,4000名工作人员的工业化协作,如同《考工记》“国有六职,百工与居一焉”的分工制度。当“哪吒”在海内外银幕上一飞冲天时,观众看到的不仅是视觉奇观,更是一套精密如钟表齿轮的协作网络,这也是对“百工同频”协作精神的延续。
从皮影戏到数字动捕,从手工雕刻到AI生成,工具虽变,但对完美影像的追求始终未变。正如《考工记》所启示的,真正的工艺精神,是在“材有美”与“工有巧”的平衡中续写千年匠心的当代传奇。
以千年工巧,铸今日智造。





